顯示具有 發現旅者 Traveller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發現旅者 Traveller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08年4月30日 星期三

Israeli, 沒遇見以色列人? You are really Lucky.

以色列人,另一個奇怪的族群(對台灣人來說)。

大概我們對他們的初步印象是「沒有自己的國家、猶太人、受德國迫害(from電影:辛德勒名單)、很會做生意」。

的確,這趟旅程中遇到的以色列人,「很會說話、而且說太多」。
旅程中的以色列人,大多數是剛退伍的「軍人」,以色列七百萬人,每個高中畢業的男男女女都必須要「當兵」,軍種不同、形式不同,但是都需要當兵!而且要三年!他們在當兵前,會有簡單的考試,體適能及邏輯測驗,來決定你的兵種!

我遇到的Nenatel曾經真的上過戰場,殺過人(但對於二十歲的年輕人來說真的太沉重),遇到的Yael則是擔任國小畢業旅行導遊的角色,帶小朋友了解以色列(這也可以是一種當兵的形式)。
不過,共通點是,他們都是剛當完兵的21歲年輕人,當了三年兵,只想要放鬆,透過旅行想想下一步:唸書還是工作。不變的是,他們都年輕氣盛,覺得自己經歷很特別,帶點驕傲。所以,他們「Talkative,而且很吵!」並且,共通點,他們很愛很愛自己的國家,說那是個最最最值得拜訪的國家。

七百萬的以色列人,據說就有五萬人在南美洲旅行,所以不遇到他們都不可能,剛開始我在秘魯旅行的時候,或許我沒有特別去問,或者我呆的hostel不是以色列人會停留的地方,並沒有特別的印象,當我告訴旅人說「You are the second Israeli I met.」他們通常會說「You are really lucky to meet only two in the trip.」。

但進入智利及阿根廷,他們就多到個不行。

我印象最深的是,他們通常集體行動,而且有點「目中無人」。
我在Mendoza的hostel,四個Israeli會在半夜兩點起來洗澡、聊天(好似身邊沒有別人在睡覺一般),我很生氣,曾經告訴他們安靜一點,但是並沒有起任何作用,之後我乾脆說「Could you please speak English so that I could understand you better.」我的感覺是,如果這是我們了解一個國家的人民,這些以色列人真的立下了很差很差的印象。
我了解,這樣的印象並不是只有我,我身邊的其他國家的旅人也有一樣的感覺。他們年輕,隨處看的到他們聚集在一起,只要一堆以色列人,就會聚在一起。

剛出「社會」的年輕以色列人,踏上異鄉的土地,帶點放縱自己,也可以見到他們「酗大麻」。

但,我不應該以偏概全,這個旅途上還是遇到了相當多很不錯的以色列人。

這個國家確實有著很令人印象深刻的另一面,如:Kibbutz
我認識一位荷蘭、以色列混血的Pereach,她便是Kibbutz的一員,她們的社區(約5%以色列總人口,一個社區約三四百人),實行著真正的社會主義。不論你是律師或工廠的員工,所賺的錢,全部回到社區。而社區會根據家庭的人口結構(人口數、單身或已婚、小孩的年紀)來決定所分配的每個月可支配所得,目的是讓這個社會很平等。

也就是說,他們相信,你會唸書只是「你比較有知識」但不代表「你可以賺很多錢」。這對我來說是個很大的學習,我從沒想過,在這個世界上,一個非共產主義會有這樣的行為產生,而且真的在這個世界上暢行無阻。但是,不要想像他們很窮喔,他們的平均所得其實跟台灣差不多,只是「Mindset difference」,and it works。我也曾經挑戰過他們對於「公平」的想法,他說那是很烏托邦,但是他們很相信的想法,儘管的確有一個漸漸沒落的趨勢,可是這樣的社會主義,讓人放棄鬥爭,而真正享受生活。

那是真正的社會主義,令人印象深刻。

我只能說,以色列,一個深具爭議性的國家,無處不令人吃驚。

更多Kibbutz知識,請見http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Kibbutz

Surprising American Image! 旅人篇~美國人

在台灣,只要你是外國人,台灣人通常認為他們是「美國人」。可以理解!因為在台灣,我們的海外訊息通常來自CNN(美國新聞頻道),我們了解的海外新聞通常是美國新聞(台灣人每天忙於藍綠的關係,沒有餘力多了解其他國家)。台灣因為特殊的政治立場,也與美國保持「相當友好」的關係(包括購買相當多的軍事武器)。
在台灣,我們聽到美國人,都會在心裡翹起大拇指,覺得那是個Dream Land,是個很好形象的國家。聽到在美國留學、在美國工作,我們覺得那個人「高人一等」。

從美國回來,加入了歐商的公司,或多或少因為接觸歐洲人比較多的關係,讓我聽到原來我對美國人美好的認知只是台灣片面的想法。歐洲人對於美國很多政治決定其實都不予苟同(如攻打伊拉克)。

這讓我有個初步的了解「歐洲人對於美國的政治判斷很不予苟同」。
但是,過去兩個月,讓我發現這裡的人對於「美國人」的形象,不只是不予苟同,而是「厭惡」。
我會發現這件事,是因為「美國旅人會說自己來自於加拿大」,為的是「保護自己」。我的美國朋友說,她在Ecuador,當地人發現她來自美國,他們便開始對他說髒話,讓她非常不舒服。

這陣子和歐洲人一起旅行,發現他們對美國人也有一些刻板印象。比如說,我的德國朋友說,他們認為美國人「第一,笨!比如,他們會對來自維也納的人說,他們的國家是瑞士。第二,他們以為自己是第一強國,假藉民主,攻打伊拉克。第三,美國人自恃甚高,覺得美國就是全世界,百分之80-85的美國人沒有護照(80-85%的美國人沒有出過國)。第四,對於花錢的價值觀很怪(把錢花光光,沒有儲蓄的概念!)。

我和來自美國的Jim問過這件事,其實他也知道這些問題,他也不苟同,他說「很多的美國人,其實都過著寅吃卯糧的生活。指數型房貸危機之前,大多數的美國人在償還房貸之後,還可以存一點點錢,但是指數型房貸危機之後,其實每個人是負債過日子的。很多人對於自己的收入要如何管理一點概念都沒有,錢花光了才發現”我錢花完了”。」

在南美,我卻意外的發現,討厭美國人是很普遍的事情。
我問過我在阿根廷的朋友,他們告訴我幾個說法。
早期的政治情勢:美國假藉自己民主的形象,把軍火賣給當時的軍政府,希望藉此要求軍政府保護在當地的美國商人。一旦美國商人可以在當地賺錢,他們的稅收就可以回到美國。當地的知識份子了解這段醜陋的美國面具之後,就類似台灣二二八事件,很多的知識份子會莫名地失蹤,被殺,而背後的殺手就是美國人。

而比較近期的事件是,南美各國因為窮困,向美國借了不少錢,但美國要求的條件除了利息收入之外,還有其他條件。數十年前,智利第一次產生民選總統,而他的理念是”Equality” ,希望可以破除貧富差距,破除貧富差距的方式是透過增加國內的生產力(自給自足)。但是,這樣的假設表示美國無「利」可圖,這位民選總統最後被暗殺了。

同時,很多宣揚平等的知識份子也被暗殺了。我的朋友說「她不能了解為什麼美國人不想要拉丁美洲富裕。南美人想要透過自己的天然資源讓自己的國家變得更好,但是美國人卻看不下去!我不能理解」。

我這操著美國口音的台灣人,在聽到這些事情之後,有種很錯綜複雜的感覺,也很意外地覺得「原來當台灣人也有好處」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