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般人聽到某某人要出國去玩,總是帶著「超羨慕」的眼神。我也會!(現在大家看我的眼神還多了一項,叫做「佩服」,哈哈!)
是不是一定要出國,才能夠有新鮮感呢?其實大家都知道,那不過是「State of mind」。台灣還是有許多的角落是我們從來沒踏過的,偶爾會聽朋友說「其實台灣xx地方我也沒去過」、「我也不知道台灣xx地方產xx」。
反之,我身旁不乏一年至少要去一次日本的朋友,她們可以對表參道、合掌村、輕井澤等地方如數家珍,告訴你一定要到某某店、走某某特殊路線,台灣旅遊書裡最不缺乏的就是日本資訊。
今年一月,我開著我的Shwarz(黑龜龜,pronounce asㄍㄨ),後面放台折疊腳踏車。是的,一個人,環島了三個禮拜。
(寫了「新竹篇」、「苗栗篇:真正的台灣人是這樣的」、「台中篇:悠閒唱著歌的城市」、「環島第四站:霧煞煞的埔里」、「環島第五站:台南,默默發著光的城市」、「即將進入尾聲」、「特別推薦:開元寺」、「第七站 台東:不祈不求、默默耕耘屬於自己的美」)
對我來說,那也是種冒險。
今天下午南村落帶著35個人在溫羅汀(溫州街、羅斯福路、汀州路)散步了兩個小時,我覺得也很值得紀錄一下,讓沒去的人聞香一下。
走進溫州街,我好像也回到超過十年前在這裡鬼混的回憶,不過,從來沒這麼認真看過。我們往北走,快到辛亥路那裡有個小巷子,右轉進去有個小巧的木橋,下面流著所謂的「活水」(蠻微弱的活水)。原來,那就是古時候水稻的水源,亦是供給台北城的瑠公圳支流。雖然這條小水溝不至於醜,卻也不至於吸引觀光客特地前來駐足。但是,今天這條小支流人氣可旺著了ㄌㄟ,小小的木橋,文雅地流著活水,和著一排的柳樹,很浪漫,我想,如果交了男朋友,應該跟他來這裡散散步。
一路上,韓老師沿著溫州街介紹一家又一家在70年代很多具有時代意義的書店。溫州路上的「明目書社」在古時候(哈!)是每個星期四進書,而很多現在已經是黨國或文壇大老的台大人都是搶在門口時間一到,看著那牛皮紙袋打開那一刻「搶書」,心理念著「搶到一本就是比別人多知道一些」,所謂知識就是力量,這些大老還真是實踐地徹底﹔
再給大家兩個我今天學到的東西
你知道「為什麼叫做羅斯福路?」,因為,那條路是用剩下的美金(中美基金)蓋起來的馬路,並用以紀念二次大戰時的美國總統羅斯福。
我也是今天才知道原來汀州路上的東南亞戲院及東南亞料理(老師不說我沒發現,似乎是真的,東南亞餐廳還頂多的),是因為 60年代很多東南亞被赤化,僑生無法回到自己國家而在汀州路上蓋很多餐廳,故之。
踏著再熟悉不過的街道,聽著不斷直呼「哇喔」的故事,這不就是「新鮮事」嗎?
雖然頂著偶爾吹來的大風及急驟的大雨,但這趟溫羅汀之旅,讓我的颱風天午後有了個出門的理由,頂不賴的。